投稿   注册   登录
国际

筑梦“一带一路” 连云港架起海陆大动脉

字号+ 作者:刘文婷 来源:新华网 -- 食品频道 2017-06-24 09:06 我要评论( )

作为一座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开放”,备受世人瞩目。“中哈物流合作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际上第一个落地的实体项目,意义重大。

“呜……”晚上9点,在汽笛呜响声中,一列重箱列车从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出发,仅需6天,它就能准时抵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中哈物流合作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际上第一个落地的实体项目,意义重大。尤其是当中哈粮食过境安全大通道正式贯通后,哈方已经将连云港口岸视为走入中国、走向世界的‘黄金通道’,而连云港也坐实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称号!”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自豪地说道。
  
  作为一座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开放”,备受世人瞩目。多年以前,人们对连云港的印象还停留在《西游记》花果山——孙悟空的老家,亦或是一座与山海美景相拥的旅游城市。转眼间,如今的连云港已变为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联结“一带一路”的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连云港形成“72变”般新发展格局的背后,是得益于多年来穿梭于繁忙码头的检验检疫工作人员的精准帮扶工作。立足于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首个节点城市的实际情况,江苏检验检疫部门充分利用检验检疫政策、技术和职能优势,将其打造成“安全、便捷、特色”三个口岸,畅通新亚欧陆桥国际运输大通道,推动新亚欧大陆桥成为跨越我国东中西的“黄金大通道”,全力以赴写好检验检疫服务“一带一路”这篇大文章。
  
  擦亮“一带一路”交汇点名片
  
  在今年6月8日举行的中哈亚欧跨境运输视频连线仪式上,在中哈两国元首的见证下,现场先后连线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和“霍尔果斯-东大门”经济特区无水港。
  
  据刘斌介绍,在江苏检验检疫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的服务下,基地建设成效明显。他向新华网提供了一组最新数据:基地自2014年5月19日正式启用以来,截止至今,已累计进出货物721万吨、集装箱48万标箱;今年前5个月,已完成进出库量191万吨、同比增长80%,集装箱10.1万标箱、同比增长106%,有效发挥了哈方“出海口”的作用。
  
  刘斌回忆,一期项目在协议签署后仅用8个月就建成投用,总投资6.06亿元,这个速度令哈方意想不到,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中哈物流基地在2014年就实现了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盈利,这样的“开门红”,让哈方打消了疑虑,对未来长久合作充满信心。
  
  “目前班列运行得愈加稳定、完善,从我们这里每天发出的班列最多达6列,主要通往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和欧洲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如今我们已实现点对点快速班列,时速达120公里,这使得到哈国的全程运行时间由最初的12天缩短至6天。”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生产业务部经理苏立洋介绍道。
  
  与此同时,连云港正在积极推进中哈合作基地二期铁路装卸场站、保税仓库、大宗散货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新增冷藏箱接卸、哈国过境小麦“集改散”等业务资质。今年2月,通过连云港检验检疫局攻克检疫难题,打通关键节点,完善技术方案,促成连云港成为哈萨克斯坦粮食过境我国指定离境口岸,首批720吨哈国小麦成功过境我国,这标志着哈粮过境安全大通道顺利打通,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粮食出口对哈萨克斯坦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家而言意义重大。”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顾忠盈指出,哈国粮食受地理位置所限,农产品出口困难重重,东南亚市场更是鲜有哈国农产品的一席之地。而中哈粮食过境安全大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其农产品出口难的问题,以铁海联运方式快速运抵东南亚市场,大大提升了哈麦较同类小麦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解决了中亚、中欧班列运载实箱出去多返回少,返程空载比例大的难题。
  
  为此,连云港口岸还为过境哈麦推出创新监管模式——“集改散”。“集改散”顾名思义就是把集装箱改为散货运输,由于哈萨克斯坦小麦过境中国从连云港口岸出口,涉及到过境小麦入库落地,通过“集改散”将做到过境粮食不流失、不扩散、不撒漏,即过境的哈国小麦在连云港口岸不能丢失,携带的有害生物不能传入,下脚料及粮食尽量做到不撒漏。

图为过境粮食检验检疫监管库。( 刘文婷 摄)
  
  据管理过境粮食检验检疫监管库的工作人员介绍,连云港检验检疫局已先后投入近300万元改建专用仓库,设计建造了防尘装卸设施和装卸设施,指定专用运输路线、暂存场地及装卸泊位,专门制定了以突出检验检疫监管职能、满足有害生物疫情防控安全要求。

 
创新举措服务“一带一路”加码
  
  繁忙港口的背后离不开检验检疫部门的保驾护航。据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董钧介绍,近年来,连云港检验检疫局抢抓“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机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三大”口岸建设,强抓精准服务能力水平提升,为进一步提升连云港“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的影响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精准对接“中转基地”建设需求,该局强化新亚欧大陆桥检验检疫合作机制,与霍尔果斯口岸实施点对点合作,实现两地班列“随到随检、随检随放”,“零待时”服务品牌初具效应。
  
  统计数据显示,在检验检疫部门的帮扶下,2016年“连新欧”、“连新亚”班列共开行469列,4.69万标箱,运量居全国班列之首。在今年前5个月,连云港国际班列运量完成30530标箱,同比增长98.5%,接近翻番。
  
  同时,连云港检验检疫局深入推动通关机制改革,建立关检25项协作机制,口岸“三互”机制纵深推进。通过深化推进区域检验检疫一体化,全面实行“通报、通检、通放”和“进口直通、出口直放”,建立“霍尔果斯-连云港”、“阿拉山口-连云港”多式联运一体化检验检疫工作机制。
  
  “其中,全面搭建信息化服务体系大力提升综合效能,企业能直接受益。”董钧介绍说,“我们建立的‘智检口岸’涵盖一个窗口、两大平台、三维交互、四项智能、五类监管的特点,实现船舶检疫“单一窗口”申报和全程无纸化,通关更快、费用更低、服务更好、效能更高。”

 
在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基地信息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实时监控基地运行情况。(刘文婷 摄)
  
  据了解,“智检口岸”将视频监控与业务系统深度融合,在业务系统中检索相应视频,实现高效追溯核查与快速验放。在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合作基地信息指挥中心大厅,可以通过大屏实时监督园区各个角落场景,“除了日常实时监控外,通过这个系统我们随时可以调出连云港—哈萨克斯坦货运进程以及产品内容等相关信息,这对于基地完成资源调度、决策分析有很大意义。”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如是说道。
  
  为放大丝路“交汇点”枢纽作用,连云港检验检疫局还加大服务大宗资源性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建成全省系统首个进口大宗资源检验监管改革创新样板点,并充分用好进境粮食、种苗、肉类、木材、食用水生动物等指定口岸政策优势,拓展口岸载体功能,今年以来连云港港进口木薯干12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近1/3,成为全国木薯干进口第一口岸。
  
  此外,连云港检验检疫局还强化“三互”机制载体,继续推进国际食品农产品安全大通道建设。推动出口江苏裕灌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集聚,2016年连云港地区进出口食品农产品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深入开展口岸“三互”,创建“关检合作示范区”,提升无纸化通关效率,实施“一站式”查验。建设检测技术服务平台,提升自身把关服务能力。
  
  据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顾忠盈介绍,下一步,江苏检验检疫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确保风险和疫情可控的前提下,支持中哈(连云港)国际物流基地全力拓展冷链物流业务,将东南亚水果从连云港过境发往中亚,回程运输哈国肉产品,打通中亚经连云港至东南亚、日韩的双向冷链物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中食展banner
五粮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