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注册   登录
江苏

“问稻中国” 助推中国稻米产业升级

字号+ 作者:秦浩 来源:中国食品产经网 2017-08-05 15:18 我要评论( )

8月4日,由江苏省兴化市人民政府、CCTV-7农业节目主办的“问稻中国”暨中国稻米产业发展论坛在江苏省兴化市圆满举行。

  稻谷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稳定性最好的农产品品种,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处于主导地位。但近两年,随着大米加工行业产能过剩开始显现,大米行业正逐步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且随着国家政策的偏向,预计今后几年内大米加工业面临着“洗牌”格局。
 

 
 

  8月4日,由江苏省兴化市人民政府、CCTV-7农业节目主办的“问稻中国”暨中国稻米产业发展论坛在江苏省兴化市圆满举行。会议以“问稻中国”为主题,为大米行业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切实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大米品牌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指出,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只有顺应消费结构升级,才能应对国际稻米行业竞争局势。坚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助力稻米产业提质增效。努力推进稻米发展由产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进而提升农业产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成为当前关注焦点。
 
  针对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张玉香女士提出以下四点方针:一、积极建立增速体系,完善技术服务。发展优质产品,全面提高稻米农产品安全水平。二、坚持以品牌化建设为引领,推进企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四大动力。三、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模式,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来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四、加大深化改革支持力度,推进构建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激发内深动力。四个方面深度剖析当前稻米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前景规划,给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兴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全市有100万亩无公害养殖生产基地,8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化市市长黄红旗指出,为全面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家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试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打响兴化现代农业集体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推广兴化稻米统一标准化生产模式,全国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打造国家级的健康食品产业园,努力走出稻米产业绿色发展之路。
 
  此次论坛齐聚政府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人士围绕稻米产业及种植大户等行业领头人,会议主题围绕生财有“稻”,任重“稻”远,康庄大“稻”三大环节为主线,为中国稻米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生财有“稻” 提升品牌效应 拓展利润空间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稻米消费需求再也不是只解决吃饱的问题,从稻米的消费需求来讲,现在人们更注重品种、质量、安全、健康与养生,稻米供给侧的改革就显得尤为迫切。稻米在稳定产量的同时,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国内外品牌竞争力,让农民有品牌效应意识的同时,拓展其更加有利的利润空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扬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洪程认为,在稳定产量同时能够大幅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创造出在国内外都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民才能分享品牌的效应,从而使种稻也能赚钱,赚到更多的钱。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万克江认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加快,农民劳动力的转移,市场需求的变化,水稻生产技术推广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他认为,水稻生产技术推广在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和注重品质提升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效益的提升。做到提质增效,增加单位产出,保障粮食产能。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马文峰指出,稻米发展要紧贴市场,实现供应和需求的有效衔接。只有生产、消费、流通各个环节要有效地衔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做到实现产销。保证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同时,实现自主民族企业的品牌价价值。从而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品牌冲击,实现供给侧改革发展大计。

 


 

  任重“稻”远 中国稻米加工业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的稻米85%左右都用于大米加工,传统行业的大米加工业虽然也呈现出了现代化、技术化的特征,但仍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亏损。具体体现在:一、转化能力低。大多数企业处于分散、中小型经营状态,转化能力自然不强;二、创新能力低,资金困难等问题。甚至大多数大米加工业仍以粗放式的作坊,直接影响了我国大米行业整体发展与提升。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认为,很多生产加工产业规模和品牌知名度还有待提升。其次,我国现在有很多稻米品牌,价格差异也很大,缺乏标准体系;再者,生产和加工连接不够强,品牌化、标准化是目前加工业的现状。他认为,随着整体消费水平提高,市场对于品牌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加上政府标准化的产品体系的建立,将推动整个中国大米行业的转型升级。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张照新从整个加工企业转型,供给侧改革发展角度对企业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顶层架构的转变,把小而少企业架构,转变成大而专规模化生产;二是从市场机制上要重新整合,结合市场分析来拓展,从而深入加工的创新模式;三是市场的商业模式创新,如何把我们好的产品跟好的服务,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从而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北京大学博士后导师王岽认为,水稻全身都是宝,随着科技的发展,稻米加工将大有文章。
从加工意义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稻米加工,第二个是精米加工。从企业经营管理和未来发展角度,对大型加工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别提出建议。
 
  兴化稻米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村经济新动能,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真正做到“任重稻远”,丰富米制农产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真正促进我国大米行业的整体发展与提升。

 

  康庄大“稻”  “问稻”中国稻米区域公用品牌
 
  我国大米行业品牌虽然很多,但名声一般,缺少极具辨识度的知名品牌。行业集中度低,品牌化战略在游击和低价策略并不占优势,使得企业即使有心,也无力对品牌
进行宣传推广。
 
  论坛现场,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流通处处长张国、资深品牌战略专家赵一鹤、中粮我买网副总经理陶长定等嘉宾针对我国大米品牌知名度存在的现状,就如何进行互联网大米营销与品牌打造、树立区域公用品牌、兴化大米的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提高中国大米竞争力、打造知名大米品牌献计献策。真正解决大米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为大米品牌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支招解惑,有力的推进中国稻米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今年是“农业品牌推进年”,兴化大米用实力和潜力进行进一步品牌塑造和推广,以求更大品牌溢价。国产大米面对国外大米市场冲击,更加应该加强自身特色的认证标签,打造足够响亮的大米品牌,从而提升中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兴化大米于2009年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先后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第十六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全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和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被评为全国十佳魅力农产品。在2015年中央电视台农产品嘉年华颁奖典礼上,获得嘉宾们的一致好评。
 
  中国稻米产业发展论坛“问稻中国”,吹响了稻米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集结号,讨论了当下稻米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了稻米行业生产和消费产业升级,促进了中国优质大米品牌化建设,助力中国稻米产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中食展banner
五粮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