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注册   登录
食品

春节饮食的“由余到俭”见证社会变迁

字号+ 作者:堂吉伟德 来源:东方网 2017-02-02 22:35 我要评论( )

民以食为天。记者走访发现,春节期间,人们在饮食上不再追求“年年有余”,而是“丰俭由己”;

民以食为天。记者走访发现,春节期间,人们在饮食上不再追求“年年有余”,而是“丰俭由己”;人们喜欢现吃现买而很少囤菜,饭菜更加讲究健康和营养搭配。做一顿健康的年夜饭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共识。这也反映出人们生活的变化:随着春节肉菜品种越来越丰富、网购越来越便利,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提高,年夜饭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考量。
 
从年年有余要总要留下一点东西,到追求新鲜而讲求健康与营养搭配,从不再杀年猪囤积食品,到自购菜品做一顿丰盛而个性化的年夜饭,从朋友相聚的大鱼大肉,举杯换盏、觥筹交错,喝得昏天黑地,到彼此之间充分尊重意愿,个人自由选择,以茶代酒,文明联欢,从之前大放烟化爆竹以显摆身份和财富,到时下生态和环保过节,过节的方式“由余到俭”已是共象,并成为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有比较才有鉴别。感叹年味不足,或者方式变迁者,大多属于年龄比较大的人。他们大多经历了生活比较艰苦,难以吃饱肚子的时代,对食物有一种天然的恐惧与敏感性,因而吃喝也就成了过年最大的奢求。至少在我的印象之中,过节的方式其实很简单,要求也极低,那便是没有油水的肚皮,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大杀四方,最大化的满足对肉食的饥渴。然后再有一点平时很难见到烟花爆竹,就能在小小的娱乐之中找到快乐。这是一种门槛很低,成本也极低的幸福,因为太容易满足,也就自然过得津津有味。
 
在一个吃什么食物都特别有味的年代,过年的幸福感、追求感是一种难言的体会,精神层面的享受,主要源于食物的相对充分供给。现在回过头来,所谓的年味,其实就是大家在一起有了更多的吃喝机会与时间,大人与小孩子,一顿年夜饭可以吃上几个小时,遇到串门者的好酒者,还可以从中午吃到晚上,一直到春节联欢晚会结束。不过现在,营养和肉脂过剩的肚皮,对食物已十分析挑剔,从吃饱吃好到吃出营养和健康,过节的方式必然会随着观念的转变,而悄然发生着变化。
 
当人如同流动的水,社会也从熟悉转让变陌生,外延的形式就必然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其实,所谓的传统更多强调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固守。过节的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也没有绝对的形式限制,今天过节的方式较之于过去,其实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的进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演变。那些阵规陋习,农耕时代的仪式与风俗,也必然被淘汰出局,而被新的形式与载体所替代。
 
你会发现,之前圈子很少,内容简单,仪式复杂的过节方式,已被新潮而另类的形式所替代,从足不出户到行程万里,从邻里互访到越洋跨界,从你来我往穷尽热闹,到追求心灵的安宁而独自相处,从亿万人观看且只能观看春晚,到网络与移动工具的多样选择,我们每个人面临的是一个熟悉而又完全陌生的节日,若是你不以改变社会,那么你就必须适应形势,否则“年味不浓”或者“年将不年”的感叹,其实只是怀旧心态下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否则,你可能会因此发生心态上的变化,甚至变得扭曲而恐惧。比如因为害怕催婚而不敢回家,害怕挣钱太少而不敢返乡,害怕攀比而不敢聚会,全家团圆的春节,没有让你变得兴在奋而是惊恐,没有期待而是逃避。没有了平和的心态,把过节视为“年关“,才是现代人最大的精神悲哀,也是最亟待抛弃的社会习气。因而,我们重新审视”如何过节“这个命题之前,其实更应反思”为何过节“的前提。
 
春节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主题。全家团圆是春节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人性追求的目标。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只要有人类和人性,那么这一主题都始终不会发生变化。“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抛却一切功利的念想,摆脱一切形式的束缚,让心灵和思想回归于本源,实现对内容尊重和目的追求,心灵才会找到幸福与和谐,节日才会过得快乐而愉悦。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中食展banner
五粮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