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人谈食品添加剂色变,大家如今更推崇天然、绿色、健康的食品。关于这一点,个人并不反对。然而事实上,由于“纯天然”这三个字被过度放大,甚至成为很多人衡量食品品质的“标准”,已经成矫枉过正的典型。
也正因如此,商家紧紧抓着“纯天然”三个字紧紧不放,玩命宣传自己产品,就好像其他经过加工的食品吃了就会死人一样,让人十分反感。
纯天然的就一定是好的吗?
未必!未必!未必!
首先要拿出的例子就是蜂蜜,因为这是商家过度宣传的“重灾区”。
从网上可知,最近几年蜂巢蜜开始流行。蜂巢蜜也就是蜂窝蜜,蜂蜜连带着蜂巢一块卖。卖蜂巢蜜的商家将其宣传为滋补佳品,宣传画页常常是一个人拿着整块蜂巢蜜直接往嘴里塞,脸上一副幸福样。看到这,我心里却直犯嘀咕:亲,你这是在啃雷啊!
天然蜂蜜(包括蜂巢蜜)的危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质量低下。一般来讲,蜂蜜是蜜蜂采集给自己吃的,当蜜蜂采到蜜后,会贮藏在蜂巢中,反复吸入和吐出,同时,蜂巢中的蜜蜂不断呼扇翅膀,带来的气流使蜂蜜水分不断蒸发,浓度不断变高。当蜂蜜浓度达到蜜蜂认为达到的要求时,就会对蜂蜜进行封盖。经过这些过程酿造成的蜂蜜,称之为成熟蜜。然而事实上,由于成熟蜜酿造时间较长,为了提高产量,所以不少商家在蜂蜜还未成熟时就进行割蜜,这样的蜂蜜称为水蜜,营养和质量上都比不上成熟蜜。
抛开造假方面的问题,一般消费者购买散装的天然蜂蜜,基本上靠的就是肉眼和嗅觉。除非是资深蜂蜜爱好者或者蜂蜜从业人员,否者普通人是很难用眼睛和鼻子去判断蜂蜜的好坏的,自然也无法区分成熟蜜和水蜜。
而加工蜂蜜则不同,由于质量控制指标的存在,若原料送来的是水蜜,那么进入加工厂的门槛会大大提高。
2. 外来污染物残留。虽说蜂蜜加工并不能直接消除抗生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这些外来污染物,但是在加工前会对蜂蜜进行原料验收,这一步骤能把抗生素、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的蜂蜜排除,只有检验合格的蜂蜜才能入厂加工,从而保证了蜂蜜的安全。
3. 肉毒杆菌的危害。蜂蜜中肉毒杆菌的存在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花粉污染、死蜂等等。肉毒杆菌产生的毒素可使人全身肌肉麻痹,呼吸困难,严重的可致死。一般来说,经过加工的瓶装蜂蜜,肉毒杆菌的检出率远低于直接取自蜂箱中的蜂蜜。
第二个例子就是牛奶;
曾经有过报道,一些奶农直接把奶牛拉到市场,现挤现卖,牛奶时常供不应求。殊不知,售卖这样的“生奶”是违法的。若饮用“生奶”,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1. 致病菌的危害。正规途径的牛奶,上市前要经过检测、消毒等多道工序进行,以此避免患病奶牛产出的奶。如果“生奶”来自于不健康的奶牛,饮用者很有可能会患上口蹄疫、结核病和布鲁斯菌病。即使将“生奶”买回家后自己加热,一方面若加热程度不够,无法有效杀灭致病菌;另一方面,若加热程度过高,那么牛奶中的营养成分也被破坏掉了。
2. 兽药、饲料添加剂残留。在奶牛养殖过程中,无可避免的都会用到饲料、兽药,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饲料添加剂和兽药残留于奶牛体内。若如果奶牛机体代谢不掉这些外来物,则有可能使它们随之转移到牛奶中,造成污染。和蜂蜜一样,若牛奶在进入加工厂之前经过检测和验收,再经过均质、杀菌等工艺制作成包装奶,这样才能避免这些外来物的污染。
第三个例子是油;
天然的压榨油现在一般出现在农村、乡镇,城市的一些社区也存在少许。很多家庭为追求纯天然甚至自己购买小型榨油机用于榨油,误以为自榨油就是天然的、健康的。殊不知,这种直接压榨出来的“毛油”在没有进行精炼前,不仅状态混浊,且可能含有重金属、游离脂肪酸甚至黄曲霉毒素等,其安全性完全值得怀疑。
1. 品质低劣。自榨油未经脱臭、精炼等工艺,其中含有大量水分、杂质、磷脂等,大大缩短了油的保质期,降低了油的品质。
2. 含硫化合物的危害。这个主要针对的是菜籽油。未经精炼的压榨菜籽油含硫化合物较高,一般能达到200mg/kg以上。含硫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菜籽中硫代葡萄糖甙的分解物,具有辛辣刺激气味,会刺激人体粘膜,导致甲状腺肿大,降低生长速度。虽然我国菜籽油标准(GB/T 1536-2004)并未规定含硫化合物的限量值,但部分欧洲国家对此却有严格规定。
3.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可以肯定的说,如果误用了霉变的油料直接榨油,那么油中的黄曲霉毒素必然不少。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强的致癌物之一。在小作坊购买的或者在家自己制作的自榨油,若原料挑选不当,或混入霉变油料,潜在的危害是极大的。
也许会有人说,我自己买榨油机,自己挑最好的原料,这样会不会就规避这些危险了呢?非也。自己在家榨油,很难把控加工环境,难免会引入一些有害元素,而引以为豪的原料挑选,却又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出原料是否100%没有黄曲霉。可以说,自榨油不仅浪费时间,浪费原料(出油率低),我真看不出它到底有什么好处。
第四个例子是糕点;
有些人为追求独到的美味,觉得大厂商做出来的糕点不好吃,不合胃口,所以会选择一些私人作坊制作的糕点,比如月饼、酥饼等,显得独特又小资。而这些小资糕点虽然美味,然而却暗藏危机。
这是由于,私人作坊在制作糕点的过程无人监管,且大部分是网络销售,制作环境根本无从得知,不仅可能乱用添加剂,而且容易带来微生物污染。另外,在配送过程中,由于没有完善的包装方法,也容易滋生和引入致病菌。而正规厂家生产的糕点,在原材料验收、生产环境、运输配送等环节都比较正规,其安全性要高得多。
结论
我相信,通过上述的几个例子,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所有人都希望能吃到绝对安全的食物,然而在一些不良媒体的错误报道下,很多人对产业化的食品产生了抵触,甚至是恐惧,导致过于追求纯天然,这就为商家的营销噱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少交这些智商税,我们必须要知道,判断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并不取决于它是天然的或者是加工的,而是取决于它含有什么。零风险的食品是不存在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提升其食用安全性。在这方面,“加工的”要比“天然的”更具可控性。
参考文献:
1.何旭, 田自珍. 蜂蜜中农药与抗生素残留对人体的安全性评估研究[J]. 中国蜂业, 2009, 60(5).
2.石憧林. 蜂蜜中的肉毒杆菌研究进展情况[J]. 养蜂科技, 1995(2).
3.王加启, 赵圣国. 我国牛奶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 中国奶牛, 2009(11).
4.食用油脂安全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 西部粮油科技, 2001, 26(2).
转载请注明出处。